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:我们有能力打好种业振兴第一仗

中国种业 2023-10-24

“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种业发展的核心‘芯片’。”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举行,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就“农作物种质资源在种业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”发表主旨演讲。


通过对农作物优质资源的发掘以及在育种中有效利用,我国粮食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。”在刘旭看来,农作物常规育种的每一次重大突破,或者说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,均来自地方品种或者野生近缘种中关键基因的发掘与利用。


目前,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,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已取得多方面重要成就。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在2020年突破52万份,位居世界第二;在国际率先研制了296类农作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、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894个;创建了以骨干亲本遗传构成为标尺的精准鉴定新技术,打通种质资源与育种密切协作与有效利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
“尽管我国在种质创新方面已经有效支撑了种业发展和粮食安全,但与‘打好种业翻身仗’的国家需求相比,我国在创制自主知识产权可利用新种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”刘旭说。


刘旭认为,首先要规模化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,加大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深度挖掘,同时加强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的密切协作,从保存资源中挖掘出大量优异资源并进行改良创新,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变为可利用的亲本材料优势,为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种粮食安全提供根本保障。此外,遗传基础狭窄是主要农作物育种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全球性问题,必须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新种质的创制,建立有效的持续稳定支持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完整体系。


“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好种业振兴的第一仗,为种业振兴、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物种和技术基础。”对中国种业的发展,刘旭充满信心,“力争在10年到20年的时间内,使我国由农作物种质资源大国转变为农作物基因资源强国,为实现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。”

来源:海南日报



小麦品种分子鉴定技术研究进展


天津引种45个品种,涉及小麦、玉米、大豆


“种子法实施与种业知识产权保护”研讨会:捍卫创新者权益 让种子法落地生根


河南审定通过107个品种,涉及玉米、水稻、大豆、棉花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